生态学是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,研究设计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“路线图”,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,因此,我认知:现代水利的战略目标理应是“生态水利”。
一、创新“生态水利”发展战略
近年来,生态学发展的极为迅速,几乎涉及到自然、社会、行业、经济等诸多领域,它与系统科学一样成为人们研究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技术手段和科学工具。我运用生态学与水利学的理论,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,经过多年的、多维的科学谋划,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,提出“生态水利”新概念,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。
“生态水利”是跨学科的合成理念,科学内涵极为丰富。我认为:“生态水利”指的是,水利建设要按照生态学原理、水资源有价原则、遵循自然平衡法则和发展规律要求,建立起来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。其宗旨是通过生态设计、生态监控、生态规划,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,与周边景观协调的以人为本的水利工程,以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安全,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。其核心是:合理开发、优化配置、有效保护和污染防治,取得量足与质优的水资源,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。“生态水利”所采取的保护性的“水事行为”,具有主动性、前瞻性、科学性、有效性和建设性特点。
“生态水利”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宏观可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的必然要求。“生态水利”从单一的、局部的传统水利升变到整体的、系统的、科学的、和谐的、可持续的水利;从简单的、单维的水利跃进到复杂的、多维的水利,可以满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要求。
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之一,是发展经济,改善人民物质、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。深入贯彻“节水优先,治污为本,多渠道开源”方针,加速以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为主体的发展框架凝聚,重点解决洪涝灾害、水污染、水资源匮乏等三大问题,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,开源节流并重,兴利除害结合,防洪抗旱并举,全方位的实现工程水利向生态资源水利的转变。
二、构建四大软科学、软实力“支撑”
实现“生态水利”发展战略,必须构建四大软科学、软实力支撑体系。
㈠强化流域综合管理的软科学、软实力“支撑”
流域综合管理系反映在流域尺度上,通过跨部门、跨行政区域的综合管理,适度开发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、土、生物等资源,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,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功能,实现流域的经济、社会、环境与水资源福利的大化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。
流域综合管理不是原有意义上的水资源、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等要素管理的简单加合,而是基于生态学的系统方法和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,试图打破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,它既非仅仅依靠工程措施,也非简单恢复河流自然状态,而是通过综合性措施,重建生命之河系统的综合管理。
流域是经济、社会和环境的复合体,其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关联,形成了系统的有机整体,提供了多种复合功能。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,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。
1.传统的流域管理,往往是注重工程的、单一部门的、单一要素的,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。
2.流域综合管理,更注重河流经济功能、环境功能、资源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及功能的整合提升。
3.流域综合管理,重要的特征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。健康的水生态系统,对实现可持续的流域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与基础。
㈡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软科学、软实力“支撑”
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为和自然两大方面的影响,其变化是永恒存在的,因此,我们应日日思危,天天砺剑。生态变化有些是发展性变化,有些是损伤性的变化,在后者变化中,大部分是可逆的,可逆性损伤可以进行生态修复或实施生态补偿。不可逆的生态破坏也要进行生态补偿。为此,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。
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目的是要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流域。和谐健康的流域其内涵主要应包括:合理的配置和充足的水资源;满足相应水功能的良好的水质和平衡的水生态;上下游左右岸协调共同防御洪旱灾害的能力;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。
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大的经济、社会和环境价值,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本流域的范围,还会影响到共享这些生态资源的流域外更大范围的区域,因而流域及其影响区域的生态共建和共享是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必需,而实施上下游之间公平、合理的生态补偿是“共建共享”的重要内容。
国家在“十一五”规划中,关于“生态补偿”提得非常高,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,这表明本届政府立足于科学发展观,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,也表明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信心。
㈢ 建设“生态文明”的软科学、软实力“支撑”
党的十七大报告中,首次提出,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命题,内涵丰富,意义深远。如果说农业文明是“黄色文明”,工业文明是“黑色文明”,那么,生态文明就是“绿色文明”。
生态文明系指人类遵循人、自然、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;是指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和谐共生、良性循环、全面发展、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。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。
生态文明是世界新潮流,因而西方首先爆发了“生态危机”,他们不断地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“生态成本”,因此,他们就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。而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,却得到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遇。
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,也要不断克服改造生产、生活过程中的负面效应,对水而言就是要尽力避免或减少对水环境、水生态的破坏。在文化价值观上,对自然的价值要有明确的认识,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要求、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;在生产方式上,要转变高生产、高消费、高能耗、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,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“生态化”,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主要地位,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;在生活方式上,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,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;在社会结构上,要把生态化渗透到社会结构中,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。
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,建设生态文明,既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。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,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,把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,在保护生态、资源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,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。
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。生态水利是绿色水利,是可持续发展水利,更需要生态文明的支撑。
㈣ 加强文化建设的软科学、软实力“支撑”
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,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。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、立足现实、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充分反映了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。
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,文化的发展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。当今时代,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,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,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。
水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松辽水利委员会创办的《水文化》刊物,是弘扬水利创新精神、展示水文化成果的平台,成为广大水利人的文化谊友。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。我们要坚持以水利实践为载体,注重科学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,大力倡导人水和谐的新观念,把握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,把和谐理念、生态理论融入水文化,以丰富的水文化成果,支撑“生态水利”的大发展。
历史与实践均证明:没有以水为源泉,“以人为本”的创新文化,就不会诞生一代又一代彪炳水利科学史的水利大师、水保大师和水文化的“作家群”;没有“竞争开放”的创新环境,就不会有现代水利文明的不断演进;没有科学的思维谋划,就不可能提出中国水利伟业健康发展的“宏观战略群”。
三、“生态水利”的科学解读
“生态水利”是一个新的科学概念,也是一则新的发展战略,有望成为水利科学一个分支学科,即“生态水利学”。
㈠“生态水利”是水利发展战略中的崭新成员
“生态水利”具有高层次、综合性、和谐性和创新性特点。昔日水利发展战略的提法有:工程水利、资源水利、环境水利、民生水利、和谐水利等等。从系统科学观看,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有内在的紧密联系;从生态观看,它们是一个战略“生态链”。“生态水利”和上述五种水利的关系是各自发展,又紧密相连,共生共建,群力合成。“生态水利”是高战备形态的水利,可以涵容其它各种水利。
㈡“生态水利”具有全新的功能效应
水利的内涵可概括为: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,采取各种措施,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,以防治水旱灾害、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。其范围包括:防洪、排水、灌溉、水力、水道、给水、污染、港工等八大工程。进入20世纪以后,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、水资源保护、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,今天,把“生态水利”放进去,完善水利功能体系,是科学合理的战略思考,将强力推进现代水利的健康快速发展,将重建生命江河、生命水域,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。
㈢“生态水利”具有学科性特点
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历程中,在中国水利抗争“水短缺、水污染和水生态”破坏的艰苦实践中,“生态水利”将发挥着巨大的战略作用,同时,也为生态水利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内容和理论升华的基石,生态水利学的诞生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。
水利是利国利民的伟业,在其发展的过程中,将始终遇到资源不足、污染破坏等挑战,“生态水利:将是一把利剑,为水利的大发展作出贡献!